臺北市文化局攜手國立臺灣大學,透過「老房子文化運動2.0」平台,成功推動市定古蹟「戴炎輝寓所」修復與再利用。自2022年啟動修復工程,歷時三年、總經費約新臺幣3,200萬元,將於2025年正式完工,成為臺灣法學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里程碑。

「戴炎輝寓所」原為日治時期建築,戰後由台大接管,並作為法學家戴炎輝教授的住所。因其曾作為《淡新檔案》整理基地,並保留戴氏手寫編碼的書櫃與資料,2007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2017年升格為市定古蹟。戴炎輝為臺灣首位本籍司法院院長,致力推動司法制度改革,尤其在審檢分立制度奠定基礎,其整理的《淡新檔案》更被譽為清代三大地方司法檔案之一。

此次修復工程以「保留歷史、融入當代」為原則,維護日式木構、牛眼窗、中廊格局等建築特色,同時新建中央廚房與增設無障礙設施,兼顧古蹟保存與營運需求。營運團隊日東創意有限公司亦與戴炎輝後代-戴楠青教授合作,重新整理並展示戴氏重要檔案,讓歷史空間重獲新生命。

戴楠青教授親自協助整理並提供戴炎輝先生的重要檔案,這些珍貴資料現重新展示。(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活化後的空間命名為「輝室」,以「餐酒辦桌」為主題營運,融合臺灣飲食文化與藝文活動,未來將舉辦展覽、講座及公共交流,打造具文化深度與公共參與性的歷史場域。

臺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表示,戴炎輝寓所位於福州街歷史聚落核心,鄰近劉真校長故居、孫立人將軍官邸、南菜園日式宿舍群等文化資產,未來將推動串聯走讀計畫,發展具學術、人文與生活風格的歷史文化廊帶。

臺北市文化局補充,「老房子文化運動2.0」強調公私協力,降低修繕負擔並提升民間參與,截至目前已協助24處老建築完成修復並活化。「戴炎輝寓所」即為指標案例之一,未來除提供飲食與展演空間,也將成為法學與歷史教育的交流基地。

配合古蹟修復竣工,臺北市文化局也預告推出「臺北老房子的故事」紀錄影片,帶領民眾認識戴炎輝生平、修復歷程與古蹟價值,深化大眾對歷史文化資產的情感連結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