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平時覺得鼠蹊部卡卡、蹲不下去或抬腿疼痛,往往以為只是筋太緊。啾c物理治療師提醒,這可能是髖關節前側「夾擠」問題,若忽視,10年內就可能加速退化,嚴重甚至要開刀換人工關節。

啾c指出,髖關節由股骨與髖臼組成,當骨盆長期前傾、髖屈肌過度緊繃,導致股骨頭往前撞擊,就會出現「髖前側夾擠」。患者不僅難以完成穿襪、綁鞋帶等日常動作,甚至連走路、旅遊或運動都受限。長期下來,生活圈可能被縮小到只剩床與沙發。

她建議,想要自我檢測是否有夾擠,可以平躺並將大腿抬至與地面約120度,若出現卡住或疼痛感,就是警訊。對此,她分享5種改善運動,包括髖屈肌PNF伸展、髖屈肌離心收縮訓練、臀大肌訓練、髖關節鬆動術,以及骨盆後傾訓練,幫助髖關節回到中立位置,減少撞擊。

臀大肌訓練有助於改善髖關節前側「夾擠」問題。(圖/翻攝自啾c物理治療師YouTube)

影片發布後,許多網友表示資訊實用且受益良多。有人留言:「我研究人體工學7年多,終於在這支影片找到髂腰肌為什麼明明是前側肌群,縮短卻反而沒辦法深蹲的理由了,豁然開朗!」也有人直呼:「超棒的身體結構髖關節說明,認識太多人去換人工髖關節,真的好辛苦。」更有網友感謝表示:「我終於找到能夠拉到我不舒服位置的動作了」、「謝謝你的分享啊~我就是被這個問題困擾了」。

另外有觀眾詢問「運動過度也會造成髖夾擠嗎?」她提醒:「重複性動作高的運動也容易喔,像是足球、籃球或是溜冰等等。」或是有網友在做等長收縮時出現膝蓋內側疼痛,她則建議:「用滾筒先滾一下喔。」

「很多人的痛不是受傷造成,而是原本預留的空間被擠掉了。」啾c強調,若透過運動訓練改善後仍無法緩解,建議一個月內就應尋求專業醫師檢查,以免錯過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