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頻道《考試不再Ku》透過與兩位準大學生的對談影片,坦誠分享自己大學四年的經歷,反思友情、感情、課業與生活中的核心課題,試圖讓更多年輕人在進入大學前,對即將展開的生活有更真實的認識。他坦言,若能在二十歲前明白自己影片中提到的幾個重點,將能避開許多「爛人與爛事」。
影片一開始就直指大學生活中常見的社交陷阱。他提到,一些人會過早地以「分享秘密」作為建立關係的方式,導致日後當信任被破壞時,受傷更深。他認為,友情的建立應建立在彼此尊重與理解上,而非依賴秘密交換。他進一步指出,大學是一個強迫人成熟的場域,學會獨立思考與保護自己,比盲目迎合人際更為重要。
在面對人際與情感糾葛時,這位創作者強調「愛自己」的重要性。他不諱言地說,許多學生會陷入一種「為了被愛而委屈自己」的狀態,這種能量的不對等最終只會讓自己更匱乏。他呼籲大學生優先照顧好自己的內在狀態,因為真正穩定的人,才能給出更穩定的情感與支持。他也提醒觀眾,真正被尊重的人,是那些清楚自己底線的人,懂得拒絕,才有機會被他人正視。
除了情感與人際,影片也深入探討時間與生活的平衡。他坦承自己大一時過度投入玩樂,只留下少量時間給學業與自我發展,導致生活嚴重失衡。不過,他並不認為這是錯誤,而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他建議學生不要一開始就強求生活的「完美平衡」,而是專注在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再逐步去調整節奏與分配。他表示,任何成長階段都必然會出現傾斜與失衡,重要的是能否從中找回主導權。
對於課業與教授的互動,他也有不諱言的觀察。他指出,大學教授大多以授課為主,課後通常不會像高中老師一樣主動關心學生,學生必須學會主動詢問,並善用助教資源。他認為,大學階段的自主學習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也更能看出一個人是否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學習進程。
面對外界對成績的關注,他特別指出 GPA (在校成績)在未來申請研究所或海外交換中確實具有影響力。他強調,若學生能在大一階段就意識到這點,會有明顯優勢。然而,他也反覆提醒觀眾,成績並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比起盲目追求數字成績,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學習的目的是什麼,並且活出多元且平衡的大學生涯。
影片尾聲,他回顧自己的大學歷程,感嘆自己曾經太在意外界評論,也曾為了迎合他人而壓抑本心。他鼓勵新鮮人們在面對八卦與謠言時,保持幽默與距離感,並學習尊重不同價值觀。他認為,大學最大的收穫,不在於書本知識,而是學會如何面對自己,如何與這個世界建立真正的連結。他說:「你不能既要、又要、還要。你必須取捨,這是成熟的第一步。」
這支影片透過真誠對談,分享了大學生活中友情、感情、課業與生活平衡的關鍵。更提醒大家要愛自己、設立底線,避免盲目迎合他人;學會自主學習,並懂得取捨與調整節奏。透過影片的經驗分享,幫助準大學生更真實地面對即將展開的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