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佳冬鄉早年盛行的傳統漁撈方式「牽罟」,曾是村民共同參與的大事,象徵海口聚落的生活記憶。如今,隨著人口流動與耆老年事漸高,這項珍貴文化一度面臨中斷。近日,一群平均年齡約30歲的在地青年組成「山腳下海岸邊」團隊,以行動接棒文化傳承,重新凝聚社區力量。

屏東縣政府表示,為支持客庄青年發展,目前已向客家委員會爭取逾9,000萬元經費,將內埔僑智國小舊校舍整建為「客家青年基地」,期望提供青年創意孵化、交流協作與資源支援,打造地方創生示範場域。

勞動暨青年發展處指出,佳冬青年以策劃牽罟活動為起點,透過社區連結與觀光結合,喚醒近乎斷層的海洋客家漁業文化。處方認為,這樣的自主行動展現地方青年推動文化復振的能量,也成為客庄創生的典型案例。

牽罟在早年漁村生活中具有重要象徵。由於當時多數家庭沒有漁船,居民便以一領罟、一條繩合作捕魚,全村在嗚螺聲響後一同參與,形成深厚的共同記憶。隨著時代轉變,牽罟逐漸從日常漁撈轉為文化活動。

山腳下海岸邊執行長謝思萱表示,牽罟活動今年邁入第十屆。團隊最初協助第九屆導覽時,得知耆老因體力負擔漸重而考慮停辦,因此決定主動接手,希望延續這份南台灣少見的體驗文化。她回憶,活動構想初期曾遭遇社區質疑,擔憂青年想法難以落地;但在引入設計師與青年團體協作後,視覺規劃與動線設計逐漸成形,社區長輩也從觀望轉為支持。

團隊指出,今年11月舉辦的「來塭叨節-漁夫生活祭」將牽罟結合沙窯、辦桌文化,並加入沉浸式 RPG 探索、漁村鐵人接力賽、產地餐桌與市集等活動,同時打造多款漁村意象 IP 角色,吸引眾多家庭參與。他們期望遊客深入社區時,不僅體驗活動,也能理解佳冬在地的歷史脈絡與文化風景。

「來塭叨節-漁夫生活祭」生活展區。(圖/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

屏東縣政府補充,除推動青年基地外,也透過導覽、DIY體驗與活動設計吸引旅客。客委會同時核定「青年品牌數位轉型」計畫,屏東縣政府與 LINE 禮物平台合作,協助 20 家青年品牌提升能見度,強化市場競爭力。

此外,佳冬在農漁與客家產業皆具基礎,屏東縣政府也著手改善佳冬車站周邊人行環境,包括復興路與佳昌路的人行空間,期望藉由文化行動與公共建設並行,打造更具特色與友善的客家旅遊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