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擔任台大醫院、台北榮總與亞東醫院三大醫學中心院長的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醫術精湛、改革果敢,終結紅包文化、催生 EMT 緊急救護體系,更帶動台灣醫療體制深刻變革。他一生貢獻醫界,卻在退休後悄然走進失智症的陰影,令人唏噓。
隨著妻子林靜芸醫師在書中《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中公開照護歷程,林芳郁罹患失智症的消息也浮上檯面,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照現今台灣失智人口已突破 30 萬,每年新增逾萬人,林芳郁的故事不只是醫界震撼,更為全民敲響警鐘。
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而是一種腦部退化性疾病,最常見的類型為阿茲海默症,其他還包括血管型、額顳葉型與路易氏體型等。初期症狀如記憶力變差、情緒改變,常被誤認為年紀大了自然退化,但其實是黃金治療期。根據國際研究,有約四成失智風險與可改變的生活型態有關;其中高齡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社交孤立、情緒低落及睡眠障礙者,都是需特別警覺的高風險族群。
失智症可透過生活介入有效預防與延緩。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林承儒醫師曾於「國民健康署網站」撰文指出,失智症可透過調整日常生活型態進行有效的預防與延緩。他建議,民眾可從五大面向著手,藉此提升大腦健康,降低失智風險:
一、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有助促進腦部血流與神經再生。
二、持續學習,如閱讀、寫作或學習新技能,強化認知儲備。
三、均衡飲食,採用地中海或MIND飲食型態,攝取蔬果、全穀、堅果及魚類。
四、情緒與睡眠管理,避免憂鬱焦慮與失眠影響腦部健康。
五、維持社交互動,參與社區活動或親友交流,有助刺激語言與記憶。
從日常做起,就是守護大腦健康的第一步。失智症並非無法改變的命運,而是一場可以提前預防、積極因應的健康挑戰。林醫師經常提醒病患與家屬:「預防失智從50歲就要開始,活化大腦每天做起。」
實踐「健康大腦生活」,為未來留下清晰思緒、尊嚴自在、幸福安穩的晚年人生。
★ 提醒您:若您或家中長輩出現記憶力變差、個性改變或日常功能退化等情況,請儘早就醫至精神科或神經科門診評估。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是延緩病程、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