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動物園再添保育新成果。園方今(2025)年宣布,穿山甲館內的栗喉蜂虎成功自然配對並完成育幼,是該物種首次在園內自然繁殖,為動物園多年來的保育與繁殖努力寫下新頁。
根據園方說明,今年6月下旬,保育員觀察到一對栗喉蜂虎在穿山甲館的人工仿岩巢區產下3枚鳥蛋,並在7月中旬陸續孵化。經過近4週的親鳥照料,3隻幼鳥於8月中旬成功離巢,現已能在館內自由飛行,跟隨成鳥學習飛行與覓食技巧。
栗喉蜂虎為台灣金門地區的夏候鳥,習於每年4月至9月間在沙質地形築巢繁殖。然而,研究團隊長期發現,野外繁殖過程中常有鳥蛋滾落巢外、無法孵化的情形。台北動物園自2015年起啟動「金門栗喉蜂虎棄蛋孵育計畫」,與國立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合作,將拾獲的「棄蛋」運回園區,由保育員進行人工孵育及相關遺傳研究。
多年來,這些孵化成功的栗喉蜂虎在動物園內逐漸建立起穩定的域外族群,牠們常停棲在穿山甲館步道周邊,也成為園內受歡迎的明星物種之一。為進一步促進自然繁殖,園方自2022年起參考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的設計,在館內設置仿造野外沙質壤土的「人工仿岩巢區」,共設有6個巢洞,模擬野外築巢環境並鼓勵蜂虎自主挖掘、築巢與繁殖。
2024年園內雖已有栗喉蜂虎成功產蛋,但因雛鳥先天發育不良未能存活。今年再次觀察到蜂虎配對成功,且3隻幼鳥順利孵化、離巢,成為首例完整自然育幼成功的紀錄。園方指出,由於第一隻孵化的雛鳥成長迅速,導致其餘兩隻食物攝取不足,保育員每日補餵4餐協助育幼,最終三隻幼鳥皆順利成長。
今年6月下旬時一對蜂虎在巢洞中產蛋、孵育,小鳥們經過4週的照料順利長大離巢。(圖/臺北市立動物園)
目前這3隻幼鳥已與親鳥一同在穿山甲館內飛行、學習覓食。保育人員表示,雖然外觀已與親鳥幾無差異,但仍可偶見親鳥餵食幼鳥的互動畫面,顯示育幼關係仍持續進行。
動物園呼籲參觀民眾,穿山甲館中的蜂虎幼鳥大多棲息於較遠離走道的區域,建議遊客耐心觀察,或許能目睹這些剛離巢的「菜鳥」在自然環境中飛翔、學習生活的過程。
此項自然繁殖的成功,對台北市立動物園與台灣栗喉蜂虎保育而言具有指標性意義,也展現人工環境下推動物種自然行為展現的可能性。未來園方將持續觀察蜂虎繁殖行為,期望為台灣在地物種保育提供更多實證與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