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近年日本米受氣候變遷影響品質下降,台灣米反而意外翻身,在國際「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屢奪佳績。(圖/翻攝自吃這個好不好YouTube)
台灣長年以稻米為主食,近年更在國際比賽中屢獲佳績。YouTube頻道「吃這個好不好」近期以「台灣米真的比日本米還好吃?」為題,指出在氣候變遷衝擊下,日本溫帶梗稻品質下降,台灣米卻在多次國際「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中奪冠,展現獨特優勢。
節目主持人史達魯說明,農業部每年辦理「稻米達人冠軍賽」與「精饌米獎」,前者以農民個人實力為主體,雖然產量有限、通路不多,但能展現在地特色;後者則限定以純種米參賽,並要求清楚標示品種,主要針對市售產品競賽,對消費者辨識度更高。他提醒,挑選好米可掌握三大原則:認明品種標示、注意得獎標章、確認產銷履歷。
史達魯分享選米心法,強調包裝若清楚標示「純種品種」,通常就代表稻米品質不錯。(圖/翻攝自吃這個好不好YouTube)
影片也回顧在來米與蓬萊米的歷史,從日治時期竹子湖計畫育成「台中65號」,到「吉野1號」進貢天皇的典故,呈現台灣米的發展脈絡。香米部分則揭示關鍵化合物「2-AP」,帶出七葉蘭、芋頭等多層次風味,推薦「台中194」與「桃園3號」等具代表性的品種。
此外,節目解說現代育種技術,包括分子標記選育能縮短育種週期至5至6年,以及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比傳統基改爭議更小。史達魯強調,台灣米正處於「彎道超車」的契機,民眾只要掌握挑選技巧,不僅能享受更優質的米食,也能支持在地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