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頻道「周慕姿放心說」推出新一集《十分鐘心理學》,主題聚焦「你也會怕欠別人嗎」。影片中,心理師周慕姿分享,許多人在人際互動時,會因為「怕欠別人」而感到焦慮,甚至影響人際關係、伴侶相處與自我價值。

她指出,這種情況常見於收到禮物或他人照顧時,當事人會急於回報,甚至在結帳時出現「推來推去」的場景。雖然小時候看大人如此行為會感到困惑,但長大後卻也常重演同樣的模式。周慕姿解釋,部分人甚至在心理上容易產生虧欠感,這與「不安全依附」的特質有關。

影片中提到,有些人習慣在互動中做到面面俱到,避免自己需要他人幫忙,因為一旦需要,就會引發焦慮。他們往往透過「付出」來換取安全感,但在遇到「安全依附」的人時,卻可能出現不舒服的落差。例如安全依附的人能自在接受照顧,不會過度焦慮,這在「怕欠別人」的人眼中,反而可能感到受傷或失落。

周慕姿也引用心理學家Bowen的家族理論,指出所謂的「自我分化程度」會影響人際互動。不安全依附的人,往往在與同樣不安全依附的人相處時感到比較自在,因為彼此能形成「一人一半」的默契。

談及原因時,她認為文化與成長背景都可能是關鍵因素。台灣社會強調群體與避免麻煩,讓許多人從小被灌輸「不要造成別人困擾」的觀念。若父母在成長過程中忙碌、缺乏餘裕,孩子往往會提早承擔起照顧責任,形成所謂「親職化」,進而壓抑自己的需求,長大後容易產生低自我價值感與害怕被嫌棄的焦慮。

至於如何改善這種狀態,周慕姿分享,第一步是允許自己被照顧,學習放下控制感。當願意讓他人照顧時,不僅能建立新的連結,也能獲得「矯正性體驗」,彌補童年未被滿足的感受。此外,她建議把注意力放回自身,覺察自己的感受,而非一味滿足他人需求。雖然朋友可能一開始不習慣,但透過清楚表達界線,彼此能逐步適應新的互動模式。

周慕姿強調,當人能夠真正感受到他人的照顧與愛,而不只是獨自辛苦維繫關係時,會更能體會到自我的價值與被重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