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超市的雞蛋區,一盒10顆裝的雞蛋,從40多元、90多元到近160元都有。有些人選擇便宜的,也有不少人總是毫不猶豫地伸手拿最貴的那盒,認為「貴就是好」,但真的是這樣嗎?
YouTube頻道「獨角獸那麼叫」日前在影片中探討超市盒裝雞蛋價格差異,指出消費者對於雞蛋價格與品質之間的認知存在多項誤解。即使是同樣10顆裝的雞蛋,價格可能從一盒40元到近160元不等,然而這些價差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並不如多數人所想像。
許多消費者認為紅殼蛋就是「土雞蛋」,因此價格較高。然而事實上,蛋殼的顏色主要來自雞種品種,紅殼蛋多來自伊莎棕雞、洛島紅雞或海蘭雞,而白殼蛋則是由來亨雞所生。所謂的「土雞蛋」只是雞種上的分類,與蛋殼顏色並無絕對關係,也無法單靠外觀判斷其品質與飼養方式。
另外,也有不少人認為貴的雞蛋比較大顆、蛋黃不易破、味道更好。但實際上,盒裝雞蛋多標示總重量與等級,例如600克/10顆代表每顆60克,屬L級蛋。根據規定,雞蛋按重量分為五個等級,每級間隔6克。只要等級相同,蛋的大小基本一致,不因價格而異。
影片指出,消費者普遍不知道雞蛋飼養方式可透過蛋殼上的噴印代碼辨別。自2021年起,盒裝洗選蛋會於蛋殼上印製兩排資訊:第一排為溯源碼,第二排末位字母代表飼養方式,分別為O(有機)、F(放牧)、B(平飼)、E(豐富化籠飼)及C(傳統籠飼)。然而實地觀察發現,即使是價格較高的雞蛋,其蛋殼噴印結尾仍多為C,代表其來自傳統籠飼系統。也就是說,許多高價雞蛋與人道飼養並無直接關聯。
傳統籠飼系統具有高密度、高效率的優勢,但空間狹小,每隻雞所擁有的活動空間甚至不及一張A4紙。相比之下,平飼、放牧或有機飼養方式在空間與雞隻福利上皆有較佳表現,但成本相對較高。即便如此,在超市仍可見價格低於傳統籠飼蛋的平飼蛋產品,一盒8顆、售價僅59元,平均每顆僅7.3元,顯示「人道飼養不一定更貴」。
影片亦揭露早餐店常見雞蛋來源多為未經洗選的散裝蛋,價格低廉,品質參差不齊,甚至蛋殼上可能仍附有雞糞。與此相比,超市盒裝洗選蛋雖價格略高,但經過水洗、分級與溯源噴印,外觀與安全性均較有保障。不過,影片也提醒,洗選處理會削弱蛋殼原有的保護層,因此需全程冷藏保存,而台灣多數賣場目前仍採常溫陳列,消費者購回後應儘速冷藏保存,並在四週內食用完畢。
至於某些標榜機能、濃黃、無腥味的高價雞蛋,也未必與營養價值直接相關。深黃色蛋黃往往來自飼料中添加玉米或β-胡蘿蔔素等色素,對人體營養價值並無實質提升。若業者誇大或虛假標示餵飼成分,甚至可能涉及違規。
影片最後強調,在雞蛋價格極具波動、來源多元的現況下,消費者應培養基本辨識能力。不應僅以價格、顏色或蛋黃外觀作為購買依據,而應仔細觀察蛋殼噴印內容,認清飼養方式,才能確保所花的每一分錢真正物有所值。唯有清楚理解產銷鏈與標示制度,才能吃得安心、買得聰明,也讓對動物福利有心的消費者不再只是「感動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