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慕姿心理師提醒,抱怨不是壞事,它是情緒調節的方式,關鍵在於能否從「表達需求」中找到力量。(圖/翻攝自周慕姿放心說YouTube)
許多人都會對別人的抱怨感到厭煩或不舒服,那你是否曾經想過「人為什麼會抱怨?」在YouTube頻道《周慕姿放心說》,周慕姿心理師以〈為什麼想抱怨?其實是你的未滿足需求!〉為題的影片中,就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抱怨行為背後的情緒意涵。她指出,抱怨並非全然負面,而是人在面對無力感時的一種自我調節方式,能暫時釋放壓力並尋求認同,但若過度依賴,也可能讓人陷入無力循環。
周慕姿分享自己在壓力大時也會抱怨,「寫稿寫不出來時,我邊罵邊滾沙發,罵完就能繼續做事」,並以此說明抱怨的宣洩功能。她同時提到先生完全不抱怨的對比案例,反映不同性格對情緒的調節方式。她指出,抱怨能促進情緒釋放與人際連結,但若成為長期依賴,則會強化「環境不可改變」的信念,使人無法行動,只剩下暫時的安慰。
影片中也引用心理學理論說明此現象。完形心理學將持續抱怨視為「未盡事宜」-未處理的舊情緒仍在重播;阿德勒心理學則提醒,將困境歸因於外在會削弱自我選擇與責任感。周慕姿指出,亞洲文化對權威與順從的強調,使許多人不敢表達需求,「不敢說出界限,只能私下抱怨」,但唯有說出來,才有改變關係的機會。她以籃球員林書豪為例,說明「表達需求」能促進關係改善,即使需要勇氣,也能創造不同結果。
最後,周慕姿提出三項練習方向:一是自我覺察,在抱怨時問自己「我需要的是安慰、建議還是行動幫助?」;二是自我調節,學習與自己對話,辨識情緒與恐懼;三是轉換語言,從「我好倒楣」改成「我能做什麼讓情況好一點?」她強調,抱怨是理解自己的入口,「下一次想抱怨時,先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