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立法院三讀通過《貨物稅條例》修正案,無添加糖的預包裝飲料自8月起免徵15%貨物稅,然而多數通路僅將售價象徵性調降1元,引發消費者質疑「誠意不足」。與此同時,紐西蘭鮮奶自2025年起全面零關稅,價格卻毫無鬆動,更凸顯台灣市場長年「漲得快、跌不下」的矛盾。
YouTube 頻道《獨角獸這麼叫》近期影片指出,飲料業者雖配合新聞降價,但僅象徵性調降,實際成本減幅與售價差距懸殊,形同「敷衍與作秀」。相比之下,紐西蘭鮮奶自2013年起逐年擴大免稅配額,卻始終維持高價,公平會甚至在今年初仍調查「降稅不降價」疑慮,顯示在缺乏監督下,業者常以「研議中」拖延,或乾脆裝死不回饋消費者。
獨角獸也點名,市場上其他商品情況類似。先前蛋荒期間,一顆蛋漲至15元,事後供應緩解,價格卻未見回跌。烘焙坊、義大利麵餐廳更是年年調漲,短短一兩年內價格翻倍,卻很少因原料下跌而調降。
他分析,經濟學上的「Menu Cost」(菜單成本)與心理學效應,也常被業者作為不降價理由:漲價後可一次性吸收成本,消費者久而久之習慣新價格;但若降價不僅需重新製作菜單,還會減少利潤,因而缺乏誘因。
影片中更批評,業者常將「原物料波動、基本工資調漲、匯率升貶」當成漲價藉口,但原料下跌或台幣升值時卻選擇噤聲。事實上,主計總處今年上半年統計進口物價下跌逾11%,社會卻鮮少聽聞「降價」的好消息。
甚至出現「毀約加價」案例:消費者付款後,因原料或需求上升,業者臨時取消原訂價格,要求補差價再成交;或是演唱會周邊旅宿趁機調漲房價,聲稱是「員工作業失誤」,實則反映結構性問題。
獨角獸認為,這些現象皆屬「尋租行為」。企業不靠效率與創新,而是透過制度漏洞、壟斷或轉嫁責任,持續壓榨消費者。由於政府能管控能源價格,卻難以干預食品零售與餐飲業,導致台灣物價長期呈現「國際原物料下跌,消費端價格卻上漲」的反常局面。
他提醒,民眾普遍認為高物價已成生活負擔,卻仍不斷面對「該降的不降、不該漲的亂漲」現象。唯有健全監管、強化資訊透明,才能避免業者以「故事」合理化漲價,讓消費者不再淪為提款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