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臺北古蹟日以「行經之地-穿越臺北的城市縫隙」為主題,聚焦臺北鐵道沿線的文化資產,從車站、機廠到倉庫與工廠,帶領民眾重新探索城市邊界的歷史地景。壓軸活動《無名月台》攝影展自11/11~12/11於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未來市」光年多功能展區展出,呈現「老房子攝影沙龍」課程學員拍攝的36件成果作品,邀請觀眾透過影像走進城市的時光縫隙,感受老建築在歲月更迭中的轉變與重生。

「老房子攝影沙龍」課程學員。(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今年臺北古蹟日首次舉辦為期兩天的「老房子攝影沙龍」,邀請三度榮獲金鼎獎雜誌攝影類殊榮的攝影家沈昭良、彼岸無限有限公司負責人黃郁修與攝影師鄧毅駿共同指導。學員們實地走訪臺北機廠、松山菸廠、南港臺電倉庫及四四南村等鐵道沿線文化資產,觀察並記錄這些場域在修復、籌備及再利用等不同階段的樣貌。從塵土飛揚的修復現場,到轉化為文創空間的歷史建築,學員透過鏡頭捕捉文化資產從破敗到再生的歷程,呈現城市記憶在修復與更新之間的流動。

展覽共展出36張攝影作品,以「時間的工地」、「運行的記憶」與「生活的光景」三個主題貫穿全場。作品中有學員深入南港臺電倉庫修復現場,透過光影構圖記錄施工中的空間紋理,也有影像聚焦國家鐵道博物館,以軌道、車廂與維修設備象徵文化資產重新運轉的過程。部分作品則捕捉四四南村與松山文創園區的日常景象,展現修復完成後的文化空間如何融入當代生活,延續老建築的生命力。

本次展覽現場設置互動裝置〈打包你的視角〉,邀請觀眾透過袖珍虛擬月臺,從不同角度觀察與拍攝,並分享個人視角下的城市風景,鼓勵民眾成為參與城市記錄的一份子。同時,臺北市立圖書館延平分館也推出「鐵道書展專區」,展出39本與臺灣鐵道歷史相關的書籍,讓觀眾能在閱讀與影像之間延伸對城市文化的想像,開啟一段屬於自己的鐵道旅程。

臺北市文化局表示,《無名月台》攝影展為2025臺北古蹟日的壓軸活動。今年古蹟日串聯超過30處文化資產館所,並與地方、中央及民間單位合作,整合上百場活動,包括走讀導覽、攝影課程、講座、修復工作坊及夜間老屋派對等,獲得民眾熱烈迴響。臺北市文化局強調,透過藝術創作與公眾參與的結合,不僅展現民眾對保存城市記憶與文化資產的重視,也讓文化保存在日常生活中延續與再生,為今年的臺北古蹟日畫下充滿人文溫度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