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25臺北詩歌節」將於10/4日至18日登場,今年以「縫隙之光」為主題,由策展人鴻鴻規劃,聚焦詩歌如何在不完美的現實中,成為穿透世界縫隙的光,為時代帶來希望與力量。活動集結來自歐洲、拉丁美洲、亞洲及中東的國際詩人,與臺灣本地詩人展開跨語言、跨文化的創作對話。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陳譽馨在啟動記者會中指出,今年詩歌節延續歷年特色,融合詩、影像、音樂與劇場等多元藝術形式,打造跨領域的詩行動體驗。活動除與獨立書店合作,也首度攜手臺北市立圖書館舉辦主題書展,讓詩歌進入市民生活場域,擴大詩的公共參與與文化影響力。
本屆詩歌節邀請羅馬尼亞出生、西班牙定居的詩人柯琳娜.歐博阿耶擔任駐市詩人。她在記者會中朗誦以祖母和女性傳承為主題的詩作,並表示,詩人需在現實的縫隙中捕捉微光,反映希望。今年她將舉行兩場專場講座,探討語言與身份的流動,並與臺灣學者詩人進行對談,展開深度文化交流。
詩歌節亦邀請多位具代表性的國際詩人參與,包括以犀利文字剖析社會矛盾的厄瓜多詩人奧古斯托‧羅德里格斯、在流亡背景下堅持創作的巴勒斯坦詩人馬萬‧馬庫爾、以戲謔語調揭示現實荒謬的日本詩人平田俊子,以及透過城市書寫反映時代脈動的香港詩人劉偉成。這些來自不同語境的聲音,與臺灣詩人共同構築跨文化對話平台。
宣告儀式合照。(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開幕演出《縫隙之光》將於10/4日晚間在中山堂中正廳舉行,導演陳煜典以湖南蟲詩集《水鬼事變》為基礎打造意象劇場,並邀請聲動樂團以世界音樂詮釋詩意。三位國際詩人亦將現場朗詩,結合音樂與光影開啟本屆詩歌節。
詩歌節核心亮點之一是跨媒材表演與影像紀錄片放映,包括記錄香港作家西西生命歷程的《候鳥-我城的一位作家》(導演版),映後由詩人與評論者進行座談。另有詩與音樂交織的《女兒的九十九種藍》,詩人零雨與音樂人羅思容合作演出,呈現女性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多重視角。日本詩人平田俊子則將在專場中以語言戲劇表達生活荒謬,與臺灣詩人對談詩的自由與鋒利。
「當代詩潮講座」聚焦現代人處境,探討三十世代女性的心理壓力、職場勞動者的困境與影像世代對詩的再詮釋。講座主題涵蓋《三十女子的突圍》、《影像與詩的相撲》及《社畜有話說》,透過詩句回應當代焦慮與社會張力,展現詩作的時代對話能力。
詩歌節將於10/18日以原住民詩人群像演出《彼此彼此,自己自己》作結。演出集結六位原住民詩人,以吟誦與物件劇場形式傳遞對土地、文化與生命記憶的詩意詮釋,為活動畫下深具情感與文化厚度的句點。
全數活動皆免費參與,部分需預先索票。活動期間亦推出集點換詩選活動,鼓勵民眾參與不同場次,以詩之光照亮生活日常。官方並與獨立書店、網路書店及市立圖書館合作主題書展,延伸詩歌節的閱讀與文化參與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