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歷的累積,人際關係的經營往往會遇到「篩選」的課題。YouTube頻道《人生解構方程式》中的Jackal 在影片中分享觀點,他提出疑問:人與人之間何時開始需要篩選?這是否代表我們變得世故,抑或是因為懂得珍惜有限的情感與能量資源?

Jackal 在影片中指出,「篩選」這個詞近來出現在自己內容中的頻率增加,因此他想藉此機會與觀眾探討,如果過度使用「篩選」會帶來什麼影響。他舉例,假如一段友情中,對方經常只是一味地傾倒情緒,卻從未在意你是否承受得住,長此以往,可能讓人感到能量被消耗殆盡。當再次接到對方的電話或邀約時,心裡甚至會產生抗拒,因為持續下去,連自己的人生都可能無法好好過。

他分享了一位朋友阿芬的經歷。阿芬多年來與舊同學保持聚會,每次都花心思挑選餐廳並負責邀約,但其中有人卻總是遲到,甚至把大家等待視為理所當然,從不表達歉意。對阿芬而言,這樣的態度讓他逐漸感到失望。他曾提出希望大家能準時,卻換來「朋友相聚不用太嚴肅」的回應。這使他意識到雙方對待友情的價值不同,最終選擇不再參與聚會。Jackal 解讀,這並非出於冷漠,而是出於珍惜自身資源的考量。

在影片中,Jackal 也自我反思過往態度。他坦言,年輕時自己屬於「非黑即白」的類型,認為要嘛是朋友,要嘛就完全斷絕往來。但隨著人生經驗的累積,他逐漸理解並非所有矛盾都需要絕對劃清界線。有些不合僅是小習慣或互動方式的差異,例如有人喜歡臨時打電話聊天,而自己剛好需要休息,這些情況其實仍能透過溝通調整。

他進一步說明,如果分歧涉及核心價值觀,例如道德或金錢觀念,這往往不容易透過對話改變,長久下來會成為重大阻礙。但若只是行為風格上的差異,彼此仍可能找到平衡點。即便不是理想的旅伴,也不代表不能成為可靠的朋友。

Jackal 也談到「用心」的重要性。他認為朋友之間投入的程度,很難透過溝通來改變,反而更像是一種真實反映。如果對方的態度顯示自己並不在他的優先順位,那麼就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去回應即可,無需過度期待。

在總結時,Jackal 表示,人際篩選的核心不是排斥,而是尊重不同。他強調,每段關係能否繼續,關鍵在於彼此是否還能自在相處。「不管我們和誰再好,對方終究只是陪我們走其中一段路。運氣好,可能走很多年;若緣分不足,就只能陪伴一段。」他提醒觀眾,與其用篩選來標籤一段關係,不如以善意和尊重看待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