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夯實的道路剖面,可看見密集的糖漏破片。(圖/台南市政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新聞傳播科)
常被形容「連空氣都是甜的」的臺南,這次有了實際考古見證。臺南市區鐵路地下化工程近期在東門路一帶發現一系列清代道路遺構,經考古團隊研判,該處為府城時期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因鄰近製糖聚落,部分路段竟以糖漏與糖屑夯實築成,被稱為「含糖道路」。
考古調查顯示,遺構位於清代的祝三多境(今新樓醫院周邊),往南通往大東門,是當時車馬往來頻繁的「牛車路」。根據1875年《臺灣府城街道全圖》與出土文物對照,道路東西兩側以三合土作邊界,中間夾雜糖漏碎塊、瓷器殘片與磚瓦屑,層層夯實成路。墓碑紀年顯示,道路修築時間應落在道光十六年(1836)之後。
遺構、祝三多境與1875年的「臺灣府城街道全圖」對照圖。(圖/台南市政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新聞傳播科)
市府指出,清代《臺灣采訪冊》中亦曾記載此區「凡白糖行𥕟碎及舊污泥多遺棄其間」,顯示當時製糖業盛行。夏季氣候炎熱時,道路空地甚至出現「煙氣蒸騰」現象,糖屑隨蒸氣瀰漫,使街區空氣帶有甜味,也印證「臺南空氣是甜的」這句話的歷史淵源。
考古團隊已完成相關遺構記錄,並暫時移置保存,以利鐵路地下化工程持續進行。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未來綠園道開闢計畫將結合這批珍貴考古成果,讓民眾與遊客漫步綠園時,也能感受府城的歷史層次與文化香氣,體驗屬於臺南的「甜蜜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