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YouTube頻道 Taiwan Bar 發布探究台灣歷史的影片,以輕鬆口吻帶領觀眾回顧遠古時代的台灣人起源。影片中,從1970年代台南左鎮的考古發現談起,逐步梳理澎湖原人、長濱文化、大坌坑文化以及南島語族相關研究,並回應外界對「誰是最早的台灣人」的討論。

影片首先提到,1970年代收藏家在台南左鎮發現古代人骨與器物,經化驗後一度被認定已有兩至三萬年歷史,長期被視為「最早的台灣人」。不過,2015年研究以更精確的碳十四測定法重新檢驗,結果顯示其年代僅約三千年前,推翻了教科書長年的記載。

緊接著,影片介紹2015年出土於澎湖海域的人骨化石「澎湖原人」。研究顯示其生存年代介於45萬至19萬年前,遠早於佐鎮人。然而,由於其屬於直立人,而非現代智人,因此無法被視為現代台灣人的直接祖先。

在現代智人相關脈絡上,Taiwan Bar提及1969年發現的台東八仙洞遺址。該遺址可追溯至三萬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這批人群懂得用火、製作石器,並在台灣生活了上萬年,但約五千年前長濱文化的痕跡消失,後續動向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影片也指出,距今七千至五千年前出現的大坌坑文化,被部分學者認為與今日台灣原住民族有關,甚至被視為南島語族的早期起源。所謂南島語族,分布自馬達加斯加到復活節島,橫跨太平洋與印度洋,語言高度相關。部分學者提出「台灣起源說」,主張南島語族自台灣向外擴散,此論點甚至刊登於《Nature》期刊,但學界仍存在爭議。

影片中也提及,台灣原住民族雖同屬南島語族,卻展現語言與文化的高度差異,反映台灣長期處於海洋交流與族群遷徙的交會點。像是台北的圓山文化、台東的卑南文化,以及鳥松文化、進埔文化等,都被推測與今日不同的原住民族群有所關聯。

除了考古學上的論述,影片還舉例早期台灣玉器的製作與流通。這些玉器不僅供島內使用,甚至透過貿易傳至東南亞,顯示遠古台灣人已經參與區域交流。進入金屬器時代後,台灣各族群文化特色逐漸明顯,例如排灣族、希拉雅族與阿美族的祖先都能在考古遺址中找到相應線索。

影片最後指出,從考古證據來看,至少三萬年前已有群體在台灣生活。不同時期的外來人群與島內文化交織,塑造出台灣多元而複雜的遠古歷史。Taiwan Bar也提醒觀眾,對「誰是最早的台灣人」的追問,不應過度簡化,因為遠古台灣本就是族群與文化不斷變動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