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府農業局今年3月在一處人口密集區的菜園內,發現大量烏龜活動。經兩次現地勘查及專家鑑定後,確認其中包含保育類柴棺龜(Mauremys mutica)及原生種斑龜。為避免農民誤傷珍稀物種,新北市農業局於5/28邀請專家學者現場授課,協助農民辨識不同龜類特徵,並推廣生態保育觀念,期達成生產、生態、生活「三生共融」的永續目標。

新北市農業局指出,自8月起已委託專家啟動研究計畫,針對柴棺龜族群進行棲地利用模式與活動範圍調查。柴棺龜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名錄中被列為「極危」等級,臺灣紅皮書則評估為「近危」。該物種主要棲息於低地農田及灌溉水系,面臨棲地破壞、人為捕獵、外來種紅耳龜競爭及與斑龜雜交等多重威脅,急需在地化保育行動。

研究團隊目前以刻痕標記及捉放法估算族群數量,並記錄個體基礎資料。初步兩個月的研究結果顯示,多數個體反覆出現於同一區域,顯示該棲地具有穩定利用情形。未來團隊將進一步使用無線電發報器追蹤個體活動軌跡,以掌握柴棺龜的活動範圍與長期棲地利用型態。

利用刻痕標記及捉放法評估柴棺龜族群量,收集柴棺龜的活動範圍、距離、棲地利用型態等資料。(圖/新北市政府農業局)

同時,新北市政府農業局也著手清除棲地內的外來種紅耳龜,以降低對柴棺龜在棲地與食物資源上的競爭壓力。紅耳龜,又稱巴西龜,原為觀賞寵物,偏好靜水或緩流水域,如池塘、水庫與溝渠等。由於棄養嚴重且繁殖力旺盛,每年可多次產卵、每次可產10至25顆,對臺灣原生龜類構成嚴重威脅。

新北市農業局長諶錫輝表示,柴棺龜的發現顯示生態就在生活周遭,保育不僅需政府投入,更仰賴民眾共同參與。他呼籲民眾落實「不放生、不棄養、不騷擾、不盜捕」等原則,並從日常習慣做起,例如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維護環境整潔,共同營造永續友善的生態家園。

諶錫輝強調,新北市政府農業局將持續投入資源推動生態調查與教育工作,建立更完整的保育機制,讓原生物種能在城市與農田間找到共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