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Bar 近日推出影片,帶觀眾回溯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探討文字記錄與口述傳統之間的差異。影片以淺顯方式介紹,過去談論原住民歷史多從17世紀開始,因為此時漢人、日本人及歐洲人陸續來台,留下包括1603年的《東番記》在內的文字與圖像紀錄。然而,這些紀錄多來自外部觀察者,僅反映約400年的歷史,無法全面呈現原住民在台灣幾千年的生活經驗。

影片指出,原住民在文字出現前便擁有豐富的歷史記憶,主要透過口述傳統和語言傳遞。從日常狩獵、耕作技巧,到部落神話與故事,皆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保存。節目也提醒,口耳相傳的信息可能因多代流傳而有所變化,與文字記錄的可靠性存在差異,歷史學家需透過比對不同版本才能更接近真實。

影片中介紹多個族群的起源神話與傳說。例如鄒族傳說人類由天神Hamo以葉子創造,泰雅族認為祖先從石頭蹦出,而洪水傳說則出現在布農族、阿美族及其他多數族群中,反映族群對自然災害的集體記憶。阿美族祖先傳說中提及祖先乘木舟漂流抵達海岸山脈,象徵外來移民的記憶,而石頭起源傳說則隨族群向內陸活動逐漸流傳,二者在現代族群中仍並存。

此外,影片探討矮人傳說,指出不僅賽夏族流傳此故事,其他族群也有類似記憶。矮人故事可分為三個版本,涵蓋敵對行為、幫助原住民的傳說,以及特定族群的盟友角色。研究者認為,矮人可能象徵古代外來移民,但目前考古證據僅有2022年在台東發現的一具約6000年前尼格利陀人頭骨,尚不足以完全證實矮人族群的存在。

影片最後強調,口述傳統與考古成果共同構成原住民的歷史視角,呈現不同於文字社會的歷史記錄方式。透過世代相傳的故事與神話,原住民文化不僅保留生活經驗,也塑造了台灣文化的多元與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