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2025臺灣美術新貌獎」年度展覽於8/9日起在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盛大登場,展期至10/19日止。本屆展覽共展出46件入選作品,涵蓋影像、裝置、水墨、新媒體等多元形式,呈現創作者如何在時代縫隙中,透過藝術回應現實,拼貼出屬於自己的詩性語言。

展覽於9/13日舉辦頒獎典禮,現場聚集藝文界人士,共同見證年度得主的創作成果與心得交流。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致詞時表示,今年總計收到135件作品投件,經由七位評審進行三輪審議後,最終選出一件「新貌獎」及三件「評審團獎」。她指出,新貌獎自2016年起取消媒材、尺寸與年齡限制,讓創作真正回歸自由,給予藝術家最大空間去實驗與突破。今年更有年僅16歲的藝術家入選,展現出新貌獎在促進世代交融與引領當代創作趨勢上的重要意義。

頒獎典禮上台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與得獎者大合照。(圖/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她也強調,近年越來越多作品結合科技與觀眾互動,跳脫傳統藝術的觀看方式,進一步創造參與式的藝術體驗。她代表台中市市長盧秀燕向所有得獎者致上肯定與感謝,認為創作者們的作品具體展現出台灣多元豐沛的藝術能量。

今年最高榮譽「新貌獎」由藝術家蔡瑜的作品《吾名是》獲得。作品以街頭招牌、鏡面與微縮景觀構成一幅既熟悉又模糊的城市風景。招牌象徵那些曾存在卻被遺忘的空間與人群,鏡面則映照觀者自身,引導回憶與記憶交錯。整體構圖在夜色背景中沉靜凝視,以極簡語彙傳達深刻情感與城市思辨,獲得評審一致好評。

另外三件獲得「評審團獎」的作品也各具特色。簡祐呈的《實際的空性》運用3D掃描與VR技術,帶領觀者從飛行視角進入一個自然與廢墟交錯的虛擬空間,沒有明確敘事,卻讓人拾取碎片、重新拼構記憶與存在,呈現出一種數位時代的詩性漂流。方世河的《遇見源頭》結合水墨菊花、柚子皮與鐵絲打造立體裝置,象徵創作與生命的迴返,細膩的材質運用與詩意的呈現,透露出創作者對自然與生命節奏的細緻感知。莊駿良的《植入程序》則描繪科技演化後的末日景象,十四隻擬態生物在展場中蔓延擴散,細節精緻卻不失虛構感,藉由非有機的構造與形式,引發觀者對生命與科技界線的深層反思。

台中市文化局指出,新貌獎多年來持續鼓勵創作者跳脫學院派與單一媒材框架,許多作品保有「未修琢」的原始個性,展現不確定與真實並存的創作力量,也因此呈現出更具生命力的藝術語言。今年展覽中可見結合聲音、氣味、植物的裝置作品,也有利用AI與數位語彙創造的新感官圖像,讓觀者不再只是觀看者,而是參與者、共感者與提問者。

台中市文化局強調,「2025臺灣美術新貌獎」不僅是一項藝術競賽,更是一個讓藝術與社會對話的現場。這場展覽,也是創作者共同提出的提問:藝術,是為了完成什麼?還是為了不斷想像什麼?

展覽現正於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展出,更多相關資訊可至相關網站查詢。誠摯邀請各界民眾親臨現場,透過作品與這個時代進行一場深層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