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頻道《小牛講正經》近日推出影片,帶領觀眾回顧1990年代席捲全台的「哈日風潮」,從歷史脈絡出發,探討日本流行文化如何深刻影響台灣社會、娛樂與生活方式,並回顧這段跨世代的文化記憶。
影片指出,「哈日」一詞最早由筆名「哈日杏子」的作家於1996年提出,詞中「哈」取自台語諧音,意指極度喜愛、難以自拔。當年,台灣民眾對日本流行文化的熱情延伸至漫畫、動畫、偶像劇與音樂領域,形成一股全民追日的文化現象。
影片回顧,早在1970年代台灣社會便已接觸日本流行元素,但因1972年台日斷交後,政府禁止日本影視作品輸入,電視台改以「去日本化」方式播出動畫,透過中文配音、改名及刪除日本元素來規避審查。即便如此,這些節目依然廣受歡迎,也為日後的哈日風潮奠定基礎。
隨著1980年代錄影帶與非法有線電視興起,日本綜藝節目如《八時全員集合》與《志村大爆笑》開始在民間流傳,成為許多觀眾共同記憶。1993年有線電視合法化後,日本影視作品正式大量進入台灣,《東京愛情故事》播出後掀起熱潮,促使主管機關逐步解除禁令。之後,《阿信》《101次求婚》等劇陸續登上無線台,創下高收視率,帶動全台追日劇風潮。
進入1990年代,日本的「趨勢劇」成為時代代表。木村拓哉主演的《長假》引領偶像劇潮流,SMAP、V6、嵐等團體在台灣掀起偶像文化旋風。音樂方面,小室哲哉製作的TRF、globe與安室奈美惠風靡亞洲,日本流行音樂(J-POP)一度主導整個亞洲市場。隨後宇多田光、濱崎步與倉木麻衣等「平成三大歌姬」相繼出道,將日本音樂推向巔峰。
動漫同樣在哈日風潮中扮演重要角色。1995年《灌籃高手》登台播出引起轟動,《名偵探柯南》《中華一番》等作品成為許多觀眾童年回憶,主題曲如BZ與Zard的作品在台灣廣為傳唱,進一步鞏固日本流行文化的影響力。
影片指出,雖然2000年代後韓流崛起,《藍色生死戀》與K-pop作品逐漸主導亞洲市場,但「哈日」現象並未消失。特別是在動漫與偶像產業中,日本文化依然具有強大吸引力。從AKB系列女團到YOASOBI、米津玄師等音樂創作者,日本流行趨勢仍持續影響亞洲。
節目中引用學者觀點指出,哈日風潮的形成與延續,反映了台灣社會對日本的信任感與文化憧憬,也促成龐大的觀光與消費鏈。根據統計,近年赴日旅遊的台灣人數長居全球前三,顯示哈日情懷至今依舊深植人心。
影片最後提到,1990年代的哈日文化不僅是娛樂現象,更是世代記憶的一部分。從模仿「109辣妹」造型、收看日劇到傳唱J-POP金曲,都是那個年代留下的共同印記。影片也邀請觀眾留言分享自己的哈日回憶,重溫屬於那個時代的青春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