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7月27日花蓮分署空勘,湖面距離溢流口高程尚有110公尺。(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在颱風「樺加沙」帶來豪雨後,於9月23日發生溢流,洪水瞬間沖擊下游,造成多人死傷,災情嚴重,引發各界關注。
YouTube頻道《新高度工程》Tim在影片中指出,馬太鞍溪堰塞湖早在7月「維帕」颱風後形成,上游大規模崩塌堵塞河道,導致河水無法宣洩。研究報告顯示,該區域地質條件多年來已不穩定,潛在風險不斷累積。
Tim表示,與人工水庫不同,天然堰塞湖沒有設計溢洪道,無法提前洩水。若要挖掘臨時渠道,必須動用大型機具,但堰塞湖位於深山,周邊無道路可達,且崩塌土石方量龐大,即使能施工,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整治,因此只能被動等待湖水滿溢。
影片中同時比較人工土石壩與天然堰塞湖的差異。石門水庫等水庫雖同樣採用土石壩結構,但經過工程設計,設有不透水核心層、滾壓加固與節水牆等,能有效防止滲流與溢頂,安全性遠高於天然堰塞湖。
(圖/翻攝自YouTube 新高度工程)
Tim最後提醒,天然堰塞湖結構脆弱且無法預警,一旦遇上豪雨或地震,潰壩風險極高,呼籲民眾避免在堰塞湖上下游活動,以免發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