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r 三原JAPAN 近日在影片中解析日本社會中的「潛規則」,強調這些未明文寫下卻深植日常的習慣,對外國人而言經常充滿驚訝,甚至會成為生活或旅行中的文化衝擊。

他首先提到最直觀的例子-電扶梯的使用方式。東京與多數關東地區習慣站在左側,將右側留給趕時間的行人,而大阪及關西地區則完全相反。雖然部分鐵道單位推動「雙側站立」以避免事故,但大部分人依舊遵循地方習慣,這種差異也常讓初到日本的外國人感到困惑。

語言與稱呼的不同,同樣是潛規則的一部分。以速食店麥當勞為例,關東地區多簡稱「マック」,但關西地區則普遍叫作「マクド」。又如零食與生活用品,不同地區的暱稱各異,讓外國人或新移居日本的人難以快速理解。

在飲食文化方面,三原指出,日本的用餐規範相當嚴格。溫泉與三溫暖的禮儀,例如入浴前必須徹底清洗身體、毛巾不能浸入池水、出池後需先擦乾再進入更衣室,皆被視為理所當然。近年在三溫暖中,更興起「默浴」風潮,提醒民眾保持安靜,避免干擾他人放鬆。

居酒屋文化中的「お通し」制度,也是外國人容易產生疑問的地方。顧客入座後,餐廳會自動送上小菜並收費,通常介於 300 至 500 日圓之間,幾乎無法拒絕。部分初次到訪的旅客因此覺得不解,但在日本,這被視為餐廳的慣例。另一方面,日本餐廳普遍不提供打包服務,也和台灣文化有明顯不同。

公共場合的行為規範亦受到高度重視。三原提到,在電車或公車上講電話會被視為不禮貌,大多數乘客僅會簡短回覆後掛斷,以免打擾他人。甚至耳機外漏的聲音,也可能招致不滿。此外,日本人特別在意「個人空間」,排隊或搭車時會自然保持距離,若過於靠近會讓人感到不適。

在商務社交場合,潛規則更為繁瑣。無論是會議室、餐廳還是計程車,都有「上座」與「下座」的座位規則;而電子郵件格式、敬語的使用,也被視為展現尊重的重要方式。不同於台灣人習慣交換 LINE 帳號,日本人則較常以電子郵件作為正式聯繫手段。

最後,三原談到日本社會特有的「建前與本音」。他解釋,日本人日常多以婉轉方式回應,避免直接衝突或拒絕,對外國人來說這可能造成誤解,卻是日本長期形成的文化習慣。

三原強調,外國人不需要完全遵守所有潛規則,但若能理解這些細節,將有助於減少誤會,也能更順利地融入日本社會,無論在旅行還是工作中都能獲得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