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頻道「拔辣Balaa」 近日分享了台灣超商的過往回憶,細數那些曾經風靡一時,如今逐漸消失的日常。便利性一直是超商的重要優勢,儘管商品價格不一定比其他通路便宜,但家門口或樓下即可購買,使超商成為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影片提到,2005年正值 Hello Kitty 誕生30週年,7-11在台灣推出首個集點活動,引發全民收集貼紙熱潮。民眾將貼紙或磁鐵貼滿冰箱,也掀起長達多年的集點行銷戰。全家隨即推出 MSN 表情磁鐵活動作出回應,萊爾富及OK也迅速跟進,推出各自的集點活動。集點獎品多與流行插畫或動漫相關,使點數在民眾間具有流通價值,甚至有人用折價日用品換取大量點數再轉手賺取差價。拔辣Balaa 表示,他曾在印製超商貼紙的印刷廠工作,集點活動最盛時,貼紙的印製過程耗材管理極為嚴格,反映其高價值。
隨著數位化浪潮興起,實體貼紙集點逐漸整合進各家超商 App 中,曾貼在集點卡上的貼紙已成為過往回憶。然而,便利性仍是超商存在的核心價值。2002年,民眾僅需花約40元即可購買一個完整便當。7-11推出的國民便當以高 CP 值打破社會對微波食物的偏見,吸引更多民眾嘗試,並帶動飲料、甜品等銷售。全家、萊爾富及OK也相繼推出便當選項,逐步形成今日多樣的超商鮮食市場。
影片亦提到思樂冰的歷史。1986年由美國7-11引進台灣,消費者可選擇不同容量與口味,並自行操作裝杯。當時民眾常研究如何裝得更多、更緊實,夏日炎炎時頗受歡迎。隨著手搖飲店興起,加上設備維護因素,斯特冰在許多門市逐漸消失,直至2023年部分門市重新上架,但熱度已不及從前。
報紙及紙本讀物曾是超商重要營收來源,不僅販售報紙收入,也增加顧客到店機會,帶動早餐及咖啡等商品銷售。過去清晨,常見民眾翹二郎腿專注閱讀報紙的景象,但隨著數位化發展,紙本報刊需求下降,多數超商將報紙架移至角落,部分門市甚至完全移除。
關東煮則是另一段經典回憶。過去超商會提供小紙杯試飲湯底,讓民眾先品嚐以暖身,但隨著濫用行為增加,與實際銷售不符,超商逐漸取消這項服務。然而在特定地區如高鐵站及學校附近,關東煮仍為熱門商品,尤其冬季,店員需隨時注意補湯與食材。
1980至1990年代,台灣超商品牌百花齊放。福克多、統一麵包便利商店及國營台塘曾在地方市場具影響力,但因規模或經營策略限制,多數品牌最終退出或併入全家。如今,除7-11、全家、萊爾富及OK四大超商外,其他品牌僅零散存在。
拔辣Balaa 表示,回顧過去在月底啃國民便當、享受小確幸的經驗,仍是許多人珍貴回憶。便利性與經典味道的結合,使超商長期留存在台灣社會中,即便集點、紙本報刊及關東煮等文化逐漸消失,也承載一代人的生活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