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頻道「露天小劇場」的明君近日探訪新北市新店區無天禪寺,意外發現一尊特殊雕像-李師科。這名1980年代臺灣首位銀行搶匪,因時代背景、民間信仰與媒體報導交互作用,逐漸被部分民眾視為神明,形成充滿爭議的社會現象。
無天禪寺創建於1987年,主祀釋迦摩尼。寺廟外觀以白色為主,內部空間寬敞明亮,天花板特別設計空氣對流系統,營造出靜謐氛圍。明君在影片中表示,走入寺內會感受到時間彷彿停止,心情隨之平靜。寺內匾額與題字,包括創辦人王兆釧及許信良、黃信介等人的恭賀文字,反映宗教與政治的交集。
沿寺旁小徑下行,即可看到李師科雕像。雕像以金色塑造,光線照射下閃亮,但周圍雜物堆疊,前方僅有一個小香爐,規模與雕像不符。資料顯示,最初雕像與廖添丁並列於寺門口,象徵俠盜精神並諷刺政治;廖添丁雕像後因颱風吹毀,李師科雕像才被移入寺內保護。
明君指出,雕像最初無香火供奉,僅作象徵物。1980年代大家樂盛行時,有賭客開始在雕像前放置香爐祈求明牌,加上媒體報導,李師科逐漸「成神」,成為民間信仰與社會事件交會的例子。
回顧李師科本人經歷,他於1982年在臺北古亭土地銀行犯下首宗銀行搶案,戴假髮、口罩闖入銀行,高喊「錢是國家的,命是自己的」,搶走五百多萬元,部分贓款交給朋友作小孩教育費,其餘留家中。案件發生在戒嚴時期,引發社會輿論關注。他在偵訊中表示,搶案源於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而非單純追求金錢。
李師科自幼從軍,歷經中日戰爭及國共內戰,隨國民黨撤退來臺後退伍,成為計程車司機,生活簡單孤苦。案件也牽連出王迎先事件,警方錯誤逮捕王迎先並施以嚴刑逼供,王迎先最終選擇在押解時跳河自盡。事件促使立法院修正刑事訴訟法,讓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即可聘律師介入,防止刑求,該規定後被稱為「王迎先條款」,成為臺灣刑事制度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李師科最終被捕,其行為並未符合傳統俠盜標準,雖部分贓款交給朋友,但無法改變奪走員警性命、造成銀行行員受傷的事實。明君指出,雕像的價值更多在於讓民眾重新審視1980年代社會背景、民間信仰轉折與制度改革痕跡,而非單純宗教崇拜。
雕像仍靜靜矗立於無天禪寺,偶有民眾前來參觀。明君表示,從雕像出發,映照一段社會史,既荒謬又值得深思,也提醒社會反思歷史事件背後的人性與制度。